一、政策驱动:充电基础设施迎来黄金发展期
2025年,中国充电桩产业在“双碳”目标与政策密集扶持下迈入高速发展阶段。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,2025年1-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63.4万台,同比激增48.4%,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速高达153%。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,将优先利用存量土地资源,加快城际充电网络与公路沿线充电站建设,为行业注入强心针。
地方层面,深圳率先建成“1公里超充圈”,全市已部署超42万个充电设施、1000余座超充站,成为政策落地的标杆。政策端的明确导向,不仅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,更推动了充电桩从“量增”向“质优”的转型。
政策红利下,超充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近期推动充电接口与协议的统一化,助力车企与能源企业协同发展。以比亚迪1000kW超充桩为代表的高功率技术,结合液冷电缆、快充电池等创新,将充电时间缩短至分钟级。
政策支持方向明确:
1、高功率充电:国家鼓励研发800V高压系统、液冷散热技术,提升充电效率。
2、智能电网整合:通过AI调度与储能系统,平衡电网负荷,降低运营成本。
3、绿色能源应用:政策要求超充站配套光伏、风能设施,推动“光储充”一体化。
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君箭集团深度响应政策号召,聚焦“设备+运营+平台”全链条布局。其研发的600kW单枪超充系统、柔性充电堆等产品,精准匹配国家“新基建”与“碳中和”战略。
政策协同案例:
深圳华师附中光储充项目:利用政策支持的存量土地资源,打造绿色能源示范站。
广汽能源超充站:采用国标兼容技术,满足800V高压平台需求,获地方政府专项补贴。
城市级充电网络:通过SaaS平台实现桩云互联,符合国家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管理导向。
根据“十四五”规划,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40%,充电桩需求缺口达2000万台。政策端已明确:
强制配建:新建小区、商业中心须预留充电设施空间。
财政补贴:对超充站建设、设备研发提供税收优惠与资金扶持。
标准统一化: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充电协议兼容性升级。
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,正重塑中国充电桩产业格局。从国家战略到地方试点,从技术突破到企业创新,超充站已成为新能源基建的核心战场。君箭集团等领军企业,凭借政策红利与自主研发实力,正加速推动行业向高效、智能、可持续的未来迈进。